扫一扫下载app

城市分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百问百答 » 正文

牧医所揭秘蒙古羊肥尾表型的遗传进化机制(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19  浏览次数:630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绵羊肥尾性状功能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中国地方绵羊品种在适应性驯化过程中,如何通过基因组层面的选择和重组来影响绵羊尾型的遗传进化机制。该研究完善了绵羊尾脂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为绵羊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基因组学(BMC Genomics)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绵羊肥尾性状功能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中国地方绵羊品种在适应性驯化过程中,如何通过基因组层面的选择和重组来影响绵羊尾型的遗传进化机制。该研究完善了绵羊尾脂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为绵羊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基因组学(BMC Genomics)》上。

  尾型是绵羊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可以提供能量、抵御恶劣环境,但绵羊肥尾形成的分子机制一直未能阐明。该团队对蒙古绵羊(肥尾)、藏羊(瘦尾)和欧洲绵羊(瘦尾)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选择性扫荡分析表明,13号染色体特定区段在中国蒙古绵羊中受到选择,在表现为肥尾表型的蒙古羊和伊朗绵羊中存在特定单倍型。对该区段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区段是反刍动物特异的逆转录转座子插入的热点区域,由此推测该反转座事件影响了上游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量,造成肥尾表型在蒙古羊中被固定下来,在肥尾和瘦尾绵羊杂交群体中得到证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