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自制假鸡蛋的视频,一些博主声称只需乳酸钙、海藻酸钠、面粉和色素等化学物质,就能炮制出真假难辨的鸡蛋。他们甚至展示所谓的“人造蛋工厂”,每天生产八十万粒,每粒成本仅一毛钱。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博人眼球的把戏。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的吴慧丽主任医师指出,从技术层面来看,制造可食用的人造鸡蛋成本远高于真鸡蛋。央视的实验也证实,人造鸡蛋的成本是真鸡蛋的四倍。因此,一毛钱的人造蛋只能是天方夜谭。选购鸡蛋时,仔细检查蛋壳即可,因为现有的技术很难完全复制天然蛋壳的质感。

关于鸡蛋的谣言还有很多,比如蛋黄越黄越有营养、蛋黄变绿不能吃、生鸡蛋更营养等,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鸡蛋虽好,不可贪多:中农大的惊人发现”
人造鸡蛋虽是谣言,但鸡蛋的食用量确实需要控制。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欧洲公共卫生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周摄入鸡蛋不宜超过六个。过多食用鸡蛋,死亡风险会增加35%。

东芬兰大学的研究和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报道都显示,适量食用鸡蛋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降血压,并对肝脏、心血管和大脑功能有积极作用。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也提醒我们,成年人每周食用3-6个鸡蛋最为适宜。
“鸡蛋也有致癌风险?正确处理是关键”
鸡蛋虽好,但有些鸡蛋确实不宜食用。长斑和散黄的蛋要特别注意。正常的小“雀斑”无伤大雅,但明显的黑色霉斑和异味则是变质的标志,不宜食用。散黄的鸡蛋,如果是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导致,尚可食用;若是存放过久导致细菌和霉菌入侵,则应避免食用。

判断鸡蛋是否新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 观察外观:
- 新鲜的鸡蛋蛋壳表面光滑,无裂纹,无霉点。
- 蛋壳颜色应该是均匀的,没有明显的色斑。
2. 重量感:
- 新鲜的鸡蛋感觉比较重,因为里面的蛋液含水量高。
- 可以将鸡蛋拿在手中轻轻摇晃,新鲜鸡蛋内的蛋液不会发出响声,因为蛋液与蛋壳膜紧密贴合。
3. 透光性:
- 在光源下照射鸡蛋,新鲜的鸡蛋透光性较差,因为蛋内容物密度高。
- 如果透光性好,可能是鸡蛋放置时间较长,内容物有所变化。
4. 浮水试验:
- 将鸡蛋放入一碗水中,新鲜鸡蛋会沉到底部。
- 如果鸡蛋浮起来或者倾斜站立,可能已经不太新鲜。
5. 打开放置:
- 将鸡蛋打开放在平面上,新鲜鸡蛋的蛋黄会饱满、挺立,蛋白透明清澈。
- 如果蛋黄扁平、散开,蛋白浑浊,可能是鸡蛋不太新鲜。
6. 闻气味:
- 新鲜的鸡蛋闻起来没有明显的异味。
- 如果有异味,尤其是硫化氢的味道,说明鸡蛋可能已经变质。
7. 烹饪测试:
- 煮熟后,新鲜鸡蛋的蛋黄和蛋白很容易分离,且蛋黄中心不会太硬。
- 如果蛋黄和蛋白粘在一起,或者蛋黄中心过硬,可能是鸡蛋不太新鲜。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鸡蛋的新鲜程度。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购买后尽快食用,并注意鸡蛋的保存条件,以保持其新鲜度。
溏心蛋和油炸蛋也是处理不当的例子。溏心蛋未完全煮熟,可能含有细菌和寄生虫,增加食物中毒风险。油炸蛋则因高温破坏营养,产生致癌物质,对心血管健康不利。

保留鸡蛋营养的烹饪方法应该尽量简单,避免高温和长时间处理,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烹饪方法:
1. 水煮蛋:这是最简单也最能保留鸡蛋营养的烹饪方法。将鸡蛋放入水中,冷水开始煮,水开后继续煮3-5分钟(根据个人对蛋黄熟度的喜好),然后捞出用冷水冲洗,帮助蛋白和蛋黄快速冷却,防止过度烹饪。
2. 蒸蛋:蒸蛋可以很好地保留鸡蛋中的营养成分,而且口感嫩滑。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水或牛奶,搅拌均匀后放入蒸锅中,用中火蒸至凝固即可。
3. 煎蛋:使用不粘锅,用少量油煎蛋,可以减少油脂的摄入。煎蛋时尽量减少烹饪时间,避免过度煎炸,以保留更多营养。
4. 炒蛋:快速翻炒可以使鸡蛋迅速凝固,减少营养流失。使用低温油,快速翻炒至鸡蛋凝固即可出锅。
5. 拌蛋:将生鸡蛋打散后,加入少许盐或其他调料,直接拌入煮熟的米饭或其他食物中,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烹饪,保留更多营养。
以下是一些烹饪鸡蛋时应该避免的做法:
- 避免高温油炸,因为高温会破坏鸡蛋中的营养成分,并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 不要过度搅拌蛋液,因为过度搅拌会使得蛋液中的空气增多,烹饪时容易流失营养。
- 避免长时间加热,因为长时间加热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和营养素的破坏。
总之,选择低温、短时间、简单的烹饪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鸡蛋中的营养成分。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新鲜、妥善保存的鸡蛋,采用健康的烹饪方法,适量食用,以发挥其营养价值,避免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