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有没有在相亲相爱一家群里刷到过这样的视频?
内容是:有人用化学原料制造出了人造蛋清和蛋黄,看起来和我们从养殖场买到的真鸡蛋没有区别。

更恐怖的是,视频中的文字说,这些以假乱真的鸡蛋,在视频中已经达到了高速生产的效率,一个小时就能生产6万个鸡蛋,每天能够生产80万个。
而且这些鸡蛋的制造成本特别低,只要一毛钱。
看完这些视频之后,你是不是感觉非常恐慌,开始担心不知道是不是视频中这些人造的假鸡蛋?这是真的吗?

现在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人造鸡蛋的视频就是一个故意制造恐慌、赚取流量的谣言。
不过肯定有些网友认为,鸡蛋是中国人食谱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中国有这么多家庭,每天要吃多少鸡蛋?会靠养殖场的鸡蛋真的能够满足中国人的吃蛋需求吗?
更何况近些年来经常有新闻爆料,一些知名大品牌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鸡蛋化身科技狠活也并非不可能啊!

其实一句话就能打消大家的顾虑,就算真的有人尝试用化学品勾兑来制作鸡蛋,那么成本绝对不可能只有一毛钱,而是要远远高于目前的鸡蛋售价,是真鸡蛋的4倍之多。没想到吧?
因为鸡蛋清和鸡蛋黄确实可以通过化学品勾兑来制作,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没有人能够做出以假乱真的鸡蛋壳,即使再精美的鸡蛋壳,也和真蛋壳有着明显的区别。
与其花这么多钱做假鸡蛋,到头来成本比售价还高,还不如老老实实买几只肉鸡回家养着,等它们下蛋了卖钱。

如果大家感兴趣,其实在网上搜一搜就会发现,有很多视频会手把手教给你如何制造人造鸡蛋。你自己也可以做出一枚假鸡蛋。
主要的材料是海藻酸钠、氯化钠溶液等等,看起来制作过程也相当简单。
但实际上只有真正操作后才知道,这个过程根本不像大家想象中这么简单,山东电视台的记者也在节目中还原了制作过程。

如果人造鸡蛋的视频是谣言,那么又如何解释视频中人造蛋黄和蛋清的操作呢?
其实大家不妨再回去看一看这些视频,估计你也发现了,这些视频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很像某种科学实验?
实际上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制造人造鸡蛋的视频,其实就是某高校材料与化学学院举行科学展演活动时,通过化学品勾兑展示出的逼真蛋黄和蛋清。

而且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视频只有制作蛋鸡和蛋黄的过程,并没有制作蛋壳的过程。
所以这类视频实际上是有心之人,故意移花接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流量。
那么到底有没有人造蛋?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些人造鸡蛋并没有流入市场,而是作为展示材料使用。

可以把他们理解成货架上的展示,就比如蛋糕房展示柜里那些非常逼真的蛋糕。乍一看确实很像真蛋糕,但实际上都是化学品制作出来的展示品,不能仔细看,不然很容易发现端倪。
这是所谓的人造鸡蛋也是一样,它们只能存在于网络当中,而且拍摄者压根不敢放高清视频。
想要分辨人造鸡蛋和真鸡蛋方法很简单,注意观察这三个方面就行。

首先是在外观方面,人造鸡蛋的蛋壳和真蛋壳有明显差距。鸡蛋的壳又轻又薄,可以保护鸡蛋,同时又非常脆弱,关键还具有透气性。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根本做不出这样的材质。
所以即使是普通人,在拿到人造鸡蛋的瞬间,也能明显发现这是一颗假蛋,因为蛋壳无论是外观还是手感,都跟真蛋壳相差太多,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这就好像手绘的图片和AI生成的图片,即使不是设计专业的人才,普通人也能看出是人工合成的照片。

再有是气味方面,真鸡蛋会有一股腥味,不管你怎么洗,这股味道都去不掉。但是人造鸡蛋根本不会有这股腥味,反而会有一股化学品的味道,拿到鼻尖嗅一嗅就能发现异样。
最后是去了壳的蛋,没壳的人造蛋和真鸡蛋也有明显的区别。
尤其是在放在锅里煎的时候,真鸡蛋的蛋白会很快变白,并且紧紧地和蛋黄凝聚在一起。而人造蛋的蛋白、蛋黄则没有明显变色的情况。

看完人造蛋和真鸡蛋的区别之后,是不是感觉放心很多?毕竟哪怕我们不是专业人员,有人在我们面前摆一个人造鸡蛋,我们也能很快分辨出来。
其实在2014年的时候,各大媒体曾经报道过一篇新闻,题目是李嘉程投资人工鸡蛋亲自尝试素食炒鸡蛋。
这是由美国旧金山的食品技术公司汉普顿克里克,研发的一款由植物制成的人造鸡蛋和蛋黄酱。

汉普顿克里克将几种豆类进行混合后,通过科学手段制作出了一种和真鸡蛋非常接近的人在蛋黄酱,我们可以用它来制作面包,沙拉酱等等,也被叫做素蛋。
这家公司后来因为销售数据作假遭到指控,资产一夜之间清零。
现在有些老外已经吃上了人造鸡蛋,去年8月份,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克罗格上架了一款人造鸡蛋,主要成分是绿豆,号称不含胆固醇,人造香料和饱和脂肪。

这样一瓶人造蛋酱,重量在340左右,不到七两的重量,售价高达56元,可以用来做西红柿炒鸡蛋或者做蛋卷。
因为是绿豆做的食物,所以这款人造蛋在美国当地颇受欢迎。口感上吃起来很像鸡蛋,但是在营养价值方面远远超过了鸡蛋,使用的是豆类中的优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