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这些有着专业名称的产品用途时,西帕食品生产部负责人黄凯指向另一边的产品介绍道:“它们的用途极为广泛,食品、日化和医药等众多行业都离不开鸡蛋的衍生品。”
鸡蛋本就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长期以来,产自博州的鸡蛋在全疆各地畅销,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就在3年前,“奔跑”的鸡蛋尚未在这里衍生出如今眼前的这些精深加工产品。
随着湖北对口援疆工作的持续稳步推进,2021年12月28日,博乐市人民政府与新疆西帕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作为湖北援疆项目的新疆西帕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2023年7月建成投产,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崭新引擎。一个与小小鸡蛋紧密相关的大产业,正逐渐展开其壮美绚丽的画卷。
8月6日,这个大产业再传喜讯。西帕食品成功取得溶菌酶生产资质,成为新疆首家具备该项资质的企业。
公司生产部负责人黄凯拿起一袋10克装的溶菌酶说:“每枚鸡蛋内溶菌酶的含量占比仅为千分之三,因而该产品附加值颇高,都是按毫克添加到药品、营养品等产品之中。”
鸡蛋历经数字化的先进设备,经过清洗、去壳、分离、巴氏杀菌、喷雾干燥等近50道严格的安全生产工序,全程封闭且无菌,最终产出蛋液、蛋粉以及溶菌酶等产品。黄凯说:“就连蛋壳和蛋壳膜,也都经过了初步的加工处理。其中,蛋壳是养殖饲料中碳酸钙的原料,蛋壳膜在面膜等日化产品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正在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每一枚鸡蛋的价值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
要挖掘鸡蛋的价值并非易事,首先必须拥有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穿过西帕食品的观光通道,便能看到各类大小不一的设备。车间内需要保持无菌状态,并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数字平台实时查看设备的运行情况。黄凯介绍,西帕食品每日加工近50吨鲜鸡蛋,通过从欧洲引进的蛋品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产品的安全、稳定、高效以及标准化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程度极高,50多道生产工序仅需30多名员工便能完成全部生产任务,其他员工则从事科研、检验等工作。
挖掘鸡蛋的价值,科研工作也至关重要。西帕食品不仅确保公司拥有充足的科研人员,还与江南大学合作,挂牌成立了“丝路食品创新研究院”,围绕鸡蛋的营养元素展开应用开发和生物活性提取研究,为鸡蛋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溶菌酶的成功生产,正是科研成果通过现代化工厂实现产业化落地的生动例证。黄凯说:“除溶菌酶外,我们已经具备了生产蛋黄磷脂多肽、卵清蛋白肽等产品的能力。”
正是由于在科研方面人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西帕食品落地短短2年,便已收获累累硕果,掌握了6项发明专利(其中3项正在审核中),6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乡村振兴、天池英才特聘专家等多项自治区项目。
现今,在“新质生产力”的有力助推下,鸡蛋产业链作为博州的特色产业链之一,在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凯说:“当下,我们的原料供应来自疆内的一些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国内的部分省区市。我们的员工以本地化为主,同时还联合地方职业院校共同推动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一批本地的食品工业人才。”
家住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的沙菲亚·吐路洪,便是西帕食品培养出的技术人员之一。她曾就读于新疆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年年底,得知西帕食品招收实习生的消息后,便前来实习。今年毕业后,她果断选择在此就业。沙菲亚说:“没想到在家乡附近竟有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为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从事自己喜爱的研究类工作。”
一枚鸡蛋,从各地鸡舍启程,借由科技创新的“神奇魔法”,摇身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走向了全国,还即将迈向世界市场。黄凯说:“企业之所以落地博州,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优质资源和区位优势。我们要搭乘‘一带一路’发展的快车,开拓中亚市场。目前,公司已有专门的团队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